不可否认,2004年,亚马逊是全球电商的霸主,此前,亚马逊已经先后攻克了加拿大、日本、法国、德国、英国、美国电商市场。同年,亚马逊瞄准了中国市场,便斥资7500万美元买了卓越网。 亚马逊收购卓越后,并没有立即进行大变革,而是秉持着“要规模不要利润”的佛系管理理念,慢慢地完成改造。直到2007年,卓越才改名为“卓越亚马逊”,在2008年,亚马逊的电商业务曾迎来了高光时刻,市场份额达到了15.4%,一度占据“霸主”地位。被称为亚马逊“中国” 但随着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,淘宝、京东、苏宁易购、唯品会、国美、当当等电商的快速增长,亚马逊在中国的处境愈发艰难。 那时,淘宝网才刚刚成立不到1年,当年全年成交总额仅有3400万元,而亚马逊在2004年便做到了一个季度营收1亿的成绩,是淘宝的整整十几倍。
然而,随着淘宝、京东等本土电商的迅速崛起,亚马逊的增长开始乏力,如今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%,亚马逊的财报也将“中国”列入“其他市场”的行列中。
![]()
在此背景下,近年来亚马逊中国全面大收缩,运营团队从2000多人压缩到不足1000人,总体人员下降超过50%。同时,仓库面积也比2016年减少50%,2018年底压缩成只剩北京、昆山和广州三个城市。
易观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,亚马逊B2C市场份额目前已跌到了0.6%。 在中国,电商越来越集中到几家巨头。2018 财年,阿里巴巴、京东成交额增长率分别为 28% 和 30%,均高于整个市场增长率。规模第三的拼多多增长 386%。 显然,早早来到中国市场开拓电商业务的亚马逊,并未打好手中的牌。 之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弗里·贝索斯(Jeff Bezos)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表示,亚马逊对于中国市场不够激进、投资不足、本土化不充分。
![]()
第一,中国市场不够激进。 从花了三年来整合卓越网这事来看,亚马逊很“温吞”,这样的做法也延伸在抢占市场份额上。它不像中国其他电商那样打价格战,在2013年时,京东发起价格战,亚马逊没有“参战”,还在像双十一、618等重要电商“大战”的节日里,亚马逊没有任何动作。 第二,本土化不充分。 贝佐斯曾经说过,“我们大多是把在日本、德国、英国、西班牙、法国、意大利、美国等取得成功的做法复制到中国,事实上,在中国,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定制。” 从亚马逊网站的购买页面、支付流程可以看出,这完全是复制粘贴美国亚马逊,实际上并不符合中国人的购买习惯。还有是Prime服务,这项服务在美国很受欢迎,但在中国并未公布购买Prime的用户数量。 第三,亚马逊中国没有决策权。 亚马逊中国虽有中国团队负责运营,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美国总部,本地没有决策权。 而且亚马逊中国一贯走“高冷”路线,不像天猫、京东、苏宁易购在地铁、公交站牌的广告,亚马逊很少在广告营销做营销,导致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。
本文由跨境电商孵化(发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