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前5年,走的坑坑洼洼,负债30万,毕业的第二个5年,得到上天的些许善意,经供应商介绍认识了投资人,合作组建公司,他出钱我出力,年薪平均达到20万左右,虽然仍然不咋地,不过这几年结了婚买了车买了房,这些都是之前想都不敢想,或者以为还要很久才能做到的事情。
微信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是《2020年,目标买房》,那时的目标是在这个四线小城里买房,首付20万出头,目标有了,能力却没达到,没能在这个小城里买房,也幸好没在这个小城里买房,才有机会上车上海。上海,那个从小在电视里看到的城市,那个看黄晓明版《上海滩》热血沸腾的城市,那个在电子厂打寒暑假工暗暗发誓一定要有一席之地的城市。
一切意识的改变源自米课,还是疫情的时候偶然在家刷到米课圈,很激动,后来一直刷,从那时起有了理财的概念(下一篇聊聊理财),看了些买房的文章,去年将近年末,当时在上海买房依然觉得遥不可及,不过想回到上海,一切都很便利不说,也想让宝宝有更好的教育。遂决定开始看房,两人攒钱一年或许能够一够,我一月去一周上海,周末我们俩都去看房,一年看个百十套房子,至于买什么房子,心里也就有底了。
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,在松江看了几套房子,都是二手房,要么不是满五唯一,要么小区周围学校不太好,要么首付加上其他税要二百多万,而且还是在不确定三价就低政策影响的情况下,几套房子都不满足现有的条件,当时疯狂刷米课圈文章,刷到@LindaY的文章,提到有个中介挺好,私信了Linda,也感谢无私介绍中介的联系方式,中介人确实挺好,带着看了十几套房子。
那老哥做中介很多年,常年在浦东,主要掌握学区房资源,然而几个学区房的房子都是老破小,即使这样,单价六万多,上车仍然困难。Linda买房前确实做足了功课,入手双学区学区房,好像买完半年还是一年涨了200多万,具体请看Linda的文章。中介在上海这些年,改变了命运,他说他们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,来上海打拼后,买了套一室一厅的,后来涨了不少,也带着去看了他哥买房的小区,纯粹的老破小,不过后来小区粉刷了外墙,再后来他哥买房的那栋楼加装了电梯,房子自从买入后,一天涨一万,那段时间他们的妈妈很高兴,更重要的是,房子属于竹园小学的学区房。
看了另一套属于竹园小学的学区房,房主阿姨说,为了小孩上学,专门买了那套房,买的时候二百万左右,打算卖四百万,不过具体忘了(记性很差,对于数字不敏感),只是记得投资回报率并不高,也恍惚记得看过一篇文章,不要买老破小,涨的太慢。他们现在卖掉是买了一个初中名校的学区房,家长为了孩子是真拼,那房子确实破,一九八几年或者一九九几年的房子,窗户和楼梯都是很老式的那种。
看附近小区其他一套房子的时候带来一些震撼,估计有很多波人看过房子的缘故,我们去的时候女主人很淡定,边在厨房做饭边说,你们随便看,震撼的是房子里书真多,每一间房子里靠着每一面墙都有一架子一架子的书,有一间房子,不仅屋里,门口都是书,只有一台电脑的空隙,女房主说房子是2011年九十多万买的,现在他们的收入早已超过了房贷,看来读书学习还是很有用的。
之前写过一篇文章《决定在上海买房》,是因为在去高铁的路上,跟出租车司机聊,听完出租车司机说完他在上海买三套房的故事后,下定决心要在上海买房。在另一次和滴滴打车司机的聊天过程中,他说的一句话挺有感触的,他们当时毕业后能留在上海打拼的,现在都在上海立足了,也就是说大城市的消费很高,同时机遇也很多,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能立足的,重要的是还能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本领。
无论坐出租车、理发、甚至昨晚和卖烤串的摊主,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,问问收入、租金和行业情况,有时纯粹是天马行空地聊,总会聊出来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上次带着两个印度人去看人发工厂,问其中一个人,大概五十多岁,对人生有什么建议,他说人生起起伏伏,一帆风顺和处在低谷都不是常态,所以低谷时不要陷入在烦闷的情绪,时来运转时也不要洋洋自得,为以后运势不好的时候留足准备。
言归正传,老婆不喜欢老破小的房子,我说为了小孩教育忍一忍,到时候再换,老婆说谁知道啥时候才能换,即使过几年换,她都四十了,都没住上好房子,于是作罢在浦东的看房。又看了些松江的房子,选择松江一是觉得空气好,二是教育资源还行,三是老婆工作的公司在松江,通勤方便,也问了下之前在上海工作时的老板,老板说那个预算可以往中环走走,这个建议其实挺好的,区域决定房子的价值,联系了闵行的几家中介,发现给说的都是安置房,以前不知道安置房啥样,这周末来新乡找我哥玩,他租的就是安置房,房子质量很差,不隔音,在里面居住的人素质参差不齐,业主群里经常这个跟那个吵架。
松江看房找中介的时候我们完全没做功课,就找了家楼下的中介,当时的气质也不像能买得起房子的人,所以去另一家中介的时候,人家没怎么搭理,不过第一家中介,凑巧一个女孩起身迎接,第一天只是随便聊了几句,后来老婆说我们去的时候,整个公司就她起来迎接我们,后来我们也是从她那里定的房子,所以开发客户的时候,好好跟进和了解客户,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客户呢?
不过感觉那女孩不是很专业,虽然做房产中介了好几年,get不到我们的需求,聊了几次,心里想放弃这家公司了,她经理比较厉害,一直预约跟我电话,那段时间没留常用的手机号,不常用的那个手机经常不带在身边,他们总是预约不到我,有一天阴差阳错看到他的留言,打通电话后,经理说的很契合我们的几个点,一是预算有限,首付150万;二是学区房,为了以后小孩上学;三是交通便利,周边配套项目完全,最主要的是前两者,后来他带我们看的房子就不像之前那种乱转,看别墅,看首付二百多万的房子等,尽管之前我们也说了诉求点。
最后确定了松江新城,不过单价很高,五万七千多一平,好处是在松江大学城附近,九年一贯制的学区房,离商场隔了个小区,坏处是房价太高(感觉已经加上了未来几年的各种溢价),交通不便利,不仅离地铁站远,离轻轨也远,并且是期房,这几年房地产企业各种暴雷,业主们都很担心能不能按时交房,看文章也说不要买期房,还有个问题是开发商不是国企,买国企的房子毕竟安全保障系数更高。
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子,最主要的需求是学区房,其次是交通便利吧,大城市再出售的话,交通这个因素影响还是挺大的,预算有限,先上车再说。
这两年房价在下跌,看抖音,俞敏洪老师采访一个专家说,以后单纯卖房子的开发商会越来越困难,未来是卖服务,卖便利,卖环境,卖配套设施的社区,原话不记得了,大家可以搜一下,但即使房价再跌,作为财政支柱性行业,特别是一线城市,过分的下跌可能性不大,即使下跌,作为自住房,也没有啥担心和遗憾的。
判断不了大形势,只是有些学校需要买房五年后才有资格上,最起码买一套孩子以后上学用吧,此时反而觉得有些感伤,曾梦想仗剑走天涯,不想买房买车,进入生活的少年,此时为了工作,为了家,为了车和房,为了碎银几两被迫极其地努力,世俗的成熟扼杀着自由的天性,仿佛一切都已注定一般。
判断不了房价的涨跌,只是知道涨的时候,工资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。那么钱哪里来呢,当时之所以想看一年房子后再买,就是因为钱不够,2022年12月份确定买房后,做了件疯狂的事,一个月凑齐了183万,在远超预算的情况下,在这之前只有在将近十年前上大学,去美国带薪实习要买机票的时候这么疯狂过一回,一天借了一万五来回的机票钱,这对当时的穷学生来讲是笔巨款,那时候生活费要靠自己挣,一月生活费五六百块钱,学校里一顿十元(亦或是十五元)的小火锅都舍不得吃,一月凑出来183万,现在来看心有余悸,即使现在没有过20万的存款,或者是属于自己的20万现金摆在眼前。
多亏了老婆在上海已经交七八年社保,我在小城交社保是没资格在上海买房的,她手里有四十万左右吧,丈母娘给了57万,小舅子借了四万左右,我自己除了证券账户余额宝和银行账户里十几万的存款外,借了70万左右,很感谢借钱的朋友们,现在除了30万延期一年的借款外,其他40万通过信用卡,银行卡借贷全部还了,而且还每笔钱的时候都还了高于银行的利息,一如上次欠债30万还款时一样。
这种风险和压力是很大的,不建议大家这样做,现在每天都过着压力很大的生活,每周给自己预留的生活费只有500,惊奇地发现花不完,根本花不完,所以今后调整为一月1500元,好一点的是这点压力承受得住,尽管一月里也有在那么一天中某个压力大的时刻。
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,比如没有足够学习房地产知识,没学暗夜老师的课程,感觉房价过高,交通不便利,买的不是现房,也许还有很多其他问题,但房子已经买了,只能说接下来的事情。想起李笑来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书中说到,有时候大家觉得一些技能或者知识没用,或者学了不能立马看到对现在的影响,就不再去学,也就错过了这个技能。
但学了以后或许有用,甚至带来远超想象的作用,正如李笑来上学时学编程一样,现在还在继续用,也如我初中毕业,父亲让我在县里报了个五笔打字的培训班一样,那时候连怎么开机都不会,至今的影响是,虽然五笔打字基本都忘了,写文章一直都是拼音盲打,并且打字速度足够用。还学了一个技能,当时不知道怎么用电脑看电影,旁边一个同学说直接百度上搜电影名加在线观看,至今看电影都是这样搜的。
现在每天安排学习一些课程,理财、房地产、英语等,清楚地知道这些不仅有用,而且很重要,虽然现在还没看到什么效果,实际却是按课程里学的做的,以后终归是有用的,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这些课程。
|